人有五官,能感知四季变化、冷暖交替,一台机器是否也有“五官”?事实上,只要给设备装上光敏、声敏、气敏、化学等各类传感器,它也能拥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传感器近3万种,普遍个头不大,最小如一片指甲盖,但作用不可小觑。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的话来说,它是现代工业万物互联的源头。
14日,湖南省传感器产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在长沙成立,湖南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喜添高端智库。那么,目前湖南传感器产业实力布局如何?已培育出哪些代表性企业?市场应用怎样?
如今,传感器早已进入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汽车、仪器仪表、智能装备以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不能离开小小的传感器。
业内更是把传感器与计算机、通信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其承担着数据获取的功能,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与核心。
令人遗憾的是,根据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传感器发展蓝皮书》的统计,汽车传感器、高端化学类气体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环境检验测试传感器,对国外进口依赖度都在95%以上,仪器仪表传感器几乎100%依赖进口。湖南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用传感器80%左右依赖进口。
一边是产品过分依赖进口,一边是国内市场爆发式增长。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2021年达到2951.8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
面对广阔的市场,湖南传感器企业正抢抓数字化的经济发展风口,深耕细致划分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据统计,湖南传感器产业链相关企业有1069家,其中规模工业公司35家。2021年,全省重点调度的20家人工智能及传感器产业链公司实现核心产业产值71.11亿元,同比增长25.1%;长沙规模以上传感器企业产值近50亿元。
今年,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前4月,湖南传感器产量增速单月同比增长3.8倍至5.2倍,未来可期。
对比整体市场,湖南、长沙传感器产业、企业规模均还较小。我省90%以上传感器企业属于中小甚至小微企业,六成以上企业营收在1000万元以下。
要实现湖南传感器重大技术突破、产业规模攀升,这当中既要面对共性技术难题,也存在市场应用因素。
湖南省传感器产业促进会会长、唐智科技总经理王定晓介绍,传感器研发设计难度大,制造工艺技术要求高,验证使用周期长,而且传感器应用和迭代是创新的关键,但国内品牌进入配套难,长年受到国外品牌挤压。
2019年,启泰传感为建设中国首条压力传感芯片量产线,从材料、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和设备,到厂房的设计、芯片检测、封装都是自主完成。
启泰传感董事长王国秋透露,为了研制压敏芯片做的实验数不胜数,纽扣般大小的基底材料一箩筐一箩筐被烧坏。通线后,为了调试工艺和设备,光芯片就消耗了1.9万颗。
国产传感器量产了,市场应用又遭遇难题。由于传感器在整体设备价值占比相比来说较低,而部分国产传感器在一些性能指标上与国外也有差距,导致国内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不愿、不敢冒风险使用国内品牌。
此次成立的湖南传感器产业促进会专委会有望促进以上问题的解决。王定晓介绍,专委会将与企业联动,从“为政府有关部门优化政策法规献言献策”“推动传感器产业建设规划、评估体系及标准制定”“充分的发挥资源优势,搭建校企交流合作平台”三个维度推进工作,加速突破传感器应用难题,加快传感器技术成果转化。
当前,湖南、长沙工业互联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大量使用传感器的产业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长沙为主的湖南传感企业在部分细致划分领域初步形成“小快灵”的领先优势。
纳雷科技、长沙莫之比科技、瑞达君科等长沙企业在毫米波雷达细致划分领域国内领先,长沙湘计海盾、星视创智能装备、格纳威科技、麦斯森科技等深耕视觉传感器领域。
莫之比成立时间仅有5年,通过一颗颗小雷达撬动了一片市场。莫之比董事长陈浩文介绍,公司在今年下半年推出的汽车变道辅助系统及人员跌倒监测雷达系统等新的行业产品,预计年内营收有望突破1亿元。
其中人员跌倒监测雷达系统是针对老年人康养市场专门研制,属于非接触式雷达。“能更好地保护老年人隐私,这是毫米波雷达的优势。”陈浩文介绍,“毫米波雷达在保留老人动作信息的同时,并不会形成影像、照片等敏感数据,老人用起来会更放心、更舒心、更安心。”
位于雨花经开区的唐智科技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健康管理和智慧运维系统等市场占有率90%以上,所用传感器完全自主研发制造,并向风电新能源等领域拓展应用。
长沙经开区企业赛西科技的发展形态趋势也令人欣喜。作为湖南唯一专业生产工业气体报警器、家用气体报警器、防爆电器的一家科技型企业,赛西科技今年在燃气安全监测与物联网方面发展迅速,年产值有望突破亿元关口。